English

聒噪围绕布莱希特

1998-05-0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今年2月10日,是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·布莱希特诞辰100周年,世界各国文艺界人士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20世纪的戏剧大师,以学习和继承他为人类留下的这笔丰富的文化精神遗产。与此同时,人们也听到一些关于布莱希特的刺耳聒噪。

近日台湾《联合报》发表一则报道,说美国出版的一本布莱希特传记,指陈他“利用女友成名”,“作品皆由女友捉刀”。其实,这是二战以后西方资产阶级文人排斥布莱希特的一种新伎俩。50-60年代西方反共浪潮高涨时,排斥布莱希特的人要直截了当得多,他们要么坦率声称布莱希特是个“政治上(对资产阶级)极不可靠的人”,要么干脆用炸弹威胁胆敢上演布莱希特剧目的戏院。时过境迁,现在已经不再是“冷战”时代,那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和火药味的排斥活动,已经显得不得体了。于是又有人出面编造花边新闻,用诋毁的方式来抵制和削弱布莱希特作品在公众中的影响。这是因为布莱希特是一个博学的马克思主义者,一个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艺术家,他用自己风格独特的史诗剧,倡导艺术从劳动人民利益出发,为变革世界服务。

他所取得的非凡的艺术成就,受到各国进步人士的广泛赞扬和尊敬,这必然会引起一些竭力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人们嫉恨。正像布莱希特在《题一个中国茶树根狮子》这首诗中说的那样:“好人欣赏你的优美/坏人惧怕你的利爪/我喜欢听人/这样/品评我的诗歌。”

利用布莱希特身边的女人诋毁他的声誉,这在西方并不新鲜,早已是一个被人说滥了的话题。这位美国“布莱希特专家”不过拾人牙慧而已。毋庸讳言,布莱希特从20年代中期开始,曾以其进步的政治态度、敏锐的思维、横溢的才华,相继吸引了几位女性成为他的终生合作者。他们是德国女作家爱丽莎白特·豪普特曼、玛格蕾特·施特芬和丹麦女作家鲁特·贝尔劳。她们全都由于欣赏布莱希特的政治选择,倾服他那过人的艺术才华,而成为他忠实的追随者。其中尤以贝尔劳追随布莱希特的经历,最具浪漫色彩。她原本是丹麦颇受欢迎的游记作家,曾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参与过布莱希特剧本《夜半鼓声》的演出,翻译过他的剧本《母亲》。布莱希特一家流亡丹麦期间,二人相识相爱。德国法西斯入侵丹麦前夕,她抛弃与之政见不合的丈夫,追随布莱希特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涯。这三位女性作为布莱希特的秘书,为他搜集和翻译创作素材,在写作过程中参与讨论,誊写手稿等,为布莱希特的文学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她们在与布莱希特长期合作中,都成了他的情妇。可这些女人绝对不像那位美国“专家”说的那样,是什么布莱希特的“床头捉刀人”。任何一个人对布莱希特作品稍有见识的人都能判断出来,这些作品的执笔创作,包括修改、定稿,都是布莱希特一人完成的。况且每部作品发表时,全都署上合作者的名字,如《三分钱歌剧》合作者署名豪普特曼,《四川好人》合作者署名贝尔劳和施特芬。据我统计,布莱希特有26部剧本都署有合作者的名字,其中既有女性,也有男性,如小说家孚西特万格、剧作家巍森博恩、评论家贝恩哈德·赖希、导演斯拉坦·杜多夫、英国著名演员查里斯·劳顿等等。布莱希特并非如这个美国人说的那样,是个专以坐收渔人之利而成名的“霸道作家”。这些合作者不论在布莱希特生前或身后,无一人提出过对这些作品应享有著作权的要求。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,布莱希特没有丝毫掠人之美的嫌疑。

不论某些人如何排斥、诋毁布莱希特,他的文学成就毕竟已经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精神文化财富,即使不说“与世长存”,至少也会像一位德国法学家说的那样:“只要资本主义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……布莱希特作品中的美丽真理,必将被我们这个急待变革的世界所利用。”而那些攻击、诋毁布莱希特的所谓“著作”,大概只配充当文化垃圾,或者成为文化史上的笑料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